您的位置: 首页 >适老专区>专题报道>详细内容

“百团大赛”打造文化惠民新平台

来源:德山开发区 2013-12-23 09:25 字体:【

  调研催生创意

  为落实好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常德市加快了“文化强市”建设步伐。如何在文化资源丰富、民间文艺团体众多的条件下,积极构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推进演艺惠民、改善文化民生?带着这个问题,市委宣传部深入全市宣传文化系统、农村基层和社区、民间文艺团体,采取现场走访、会议座谈等不同形式,开展实地调研,认真听取社会各界的意见和建议,力求寻找解决问题的突破口。

  2011年11月,宣传部组织召开了市直文化部门负责人、文艺工作者、基层群众、民间文艺团体负责人代表和新闻媒体参加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座谈会。座谈会上,大家畅所欲言,氛围热烈。有的认为,群众文化工作基本格局是“各自为战”,有限的资源分散运作,形不成合力,存在力量单薄、效率不高、资源浪费等突出问题。有的认为,群众文化艺术门类多、从业人员杂、市场准入低,民间演艺业节目单调,政府难管理、行业不规范。与此同时,大多数同志也分析了更多有利条件。一是常德文化底蕴深厚,乡土文化活跃,与福建莆田、四川自贡并称为全国三大“戏窝子”,群众文化基础好。二是民间演艺队伍庞大,达2000多个,年演出达15万场。这批民间文艺团队既是重要的公共文化资源,也是基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有生力量。三是基层群众和民间文艺团体渴望多搭设一些互动性强的宣传文化平台,多开展一些大众化程度高的宣传文化活动,多引入一些平民型的文化消费。市文化馆馆长袁学明建议,市委、市政府在全市范围内搭建平台,举办一次民间文艺团体参加的“百团艺术大赛”,以此充分调动广大人民群众参与文化的积极性,实现人人参与文化,人人享受文化,人人创造文化的目标。一石激起千层浪。这一提议立即引起市委分管领导和与会同志的高度重视。大家纷纷表示这个创意好,认为数量众多的民间文艺团体是常德最有特色的文化资源,是推进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推进城乡文化一体化发展的最有利条件。宣传文化部门也在反复思考和多次调研论证后,形成了共识、厘清了思路,决定牵头成立专门班子,搭建一个公益性文化活动平台,组织民间文艺团体同台竞技。

  2012年12月,市委工作务虚会上,宣传部汇报了举办群众文艺“百团大赛”的设想,常委们一致赞同举办“百团艺术大赛”。“大力开展百家文艺团体大赛活动”随即首次写入市委经济工作会议工作报告和市人大五届五次会议政府工作报告中。

  为举办好“百家文艺团体大赛”,市委宣传部在宏观谋划的基础上,对活动举办的具体环节,进行了精心策划。先后多次召开专题策划会,对活动方案进行了深入细致的讨论研究,数易其稿,形成了《常德市群众文艺演出百团大赛活动方案》。方案对活动的指导思想、组织机构、操作办法、奖励方式、工作要求作出了明确的部署和安排。实施“百团大赛”的总体构思是:第一,充分激活本地公共文化资源,让其产生最大效应;第二,搭建全市民间文艺团队展示、交流的平台;第三,通过实施“百团大赛”,活跃和丰富城乡基层文化生活;第四,创新载体,创设活动,创优作品,提升公共文化服务水平和质量,完善基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第五,通过开展“百团大赛”活动,实施文化惠民工程,打造文化服务品牌,彰显常德文化品格,增强常德文化软实力和核心竞争力。主要内容包括:活动以乡、县为单位,自下而上,层层组织初赛和复赛,选拔100个文艺团体到市里参加总决赛;所有参赛团体必须到文化行政主管部门登记备案;由市县两级政府安排专项经费奖励优秀团体和优秀节目,实行以奖代补;由宣传文化部门对演出节目进行把关,确保内容健康向上。

  2012年1月29日,农历正月初七新春上班第一天,常德市委召开第一次常委会,“百团大赛”活动方案正式提交常委会研究并顺利通过。常委会要求“百团大赛”要办出影响、办出特色、办出水平。3月5日,常德市委六届五次全会审议通过了《关于加快建设文化强市的意见》。3月20日,召开全市文化强市建设工作会议,决定从2012年起,将文化名城建设资金和文化产业引导资金增加一倍,规模达到7000万元。“百团大赛”正式列入了文化强市建设项目。市财政划拨“百团大赛”专项工作经费300万元。

  经过充分酝酿和扎实准备,2月28日,常德市召开新闻发布会,面向中央、省、市新闻媒体发布举办群众文艺演出“百团大赛”活动情况。“百团大赛”由此拉开序幕。

  编者按

  

  由中宣部牵头、全国宣传干部学院主编的《2013年宣传思想文化工作案例选编》由学习出版社正式出版,该书是根据中央领导指示和《中宣部干部教育培训教材建设意见》的要求,中宣部组织编印的宣传思想文化系统干部教育培训案例教材。全国推荐了50多个典型案例,最终筛选了31个案例入书,涵盖理论、新闻、出版、核心价值体系建设、文化工作和文化体制改革、舆情信息、精神文明创建等宣传思想文化工作主要方面。我市《“百团大赛”打造文化惠民新平台》一文入选该书,是湖南省唯一入选的典型案例。本期,我们全文刊发《“百团大赛”打造文化惠民新平台》,让更多的读者了解2012年我市开展群众文艺演出“百团大赛”活动的背景、过程、效果与经验。

  引 言

  

  2012年,一场规模空前、声势浩大的群众文艺演出“百团大赛”席卷沅澧大地。常德市有970个民间文艺团体报名参赛,参演群众4万多人,演出600多场,观众达160多万人次,形成了“城乡互动、全民同乐”的生动局面。“百团大赛”激活了民间文化资源,被誉为民间文化艺术的“文艺博览会”、民间文艺团体的“文化奥运会”、民间艺人的“星光大道”和老百姓的“欢乐大舞台”,被媒体称为“创造性开展群众文化活动的典范”。“百团大赛”为什么这么火?是什么让大大小小的民间文艺团体争先恐后登场?它的魅力在哪里?

  政府搭台  群众唱戏

  “百团大赛”活动明确由市委、市政府主办,市委宣传部、市文广新局具体承办。为把“百团大赛”活动落到实处,按照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坚持政府主导,按照公益性、基本性、均等性、便利性的要求,构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加快城乡文化一体化发展”的精神,常德市委宣传部牵头,着力从五个环节谋划实施。

  第一是舆论造势,广泛宣传。广泛发动群众参与文化创造,不可忽视舆论引导。为此,宣传部充分利用电视、报纸、网络媒体的力量,开展对上、对外、对下的活动宣传。多次邀请中央、省级主流媒体对“百团大赛”作连续报道,并组织安排市属广播电视传媒、纸媒、网媒开辟专栏专版,以消息、言论和通讯的形式,全程跟踪,全方位、多角度宣传报道“百团大赛”。同时,社会宣传同步跟进,在市县城区和主要交通路口,推出“百团大赛”大型户外广告牌、宣传橱窗、盾牌和电子显示屏1000余块(个)。各大主流媒体也对“百团大赛”给予高度关注,纷纷予以系列报道推介。8月10日,《人民日报》2版刊发了通讯《湖南常德群众文艺“百团大赛”:一曲九霄云 草根也风流》,近2000字的报道,将常德的文化底蕴和“百团大赛”所激发出的民众对于文化活动的热情一一呈现。8月23日,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湖南常德:“百团大赛”进城来》历时97秒予以宣传推介。湖南卫视新闻联播连续推出《常德“百团大赛”看和谐》3期系列报道。网民对“百团大赛”也给予了积极关注和高度评价,网民评价:“百团大赛”活动走向群众、依靠群众、服务群众,群众真正唱了主角,因而它的根就扎得深,就有了更加肥沃的土壤和更加坚实的基础,从而凸显出无穷魅力。

  第二是强化保障,科学调度。一是组织保障。“百团大赛”活动方案由市委办、市政府办两办行文下发,市委成立了以市委副书记为组长的高规格领导小组。领导小组下设赛事组、宣传组、安保组、场地组,由宣传部统筹协调,相关职能部门牵头负责实施。各区县(市)也层层成立相应机构。大赛期间,市委书记等市级领导40多人次主动到演出现场与群众一道观赛,各区县(市)党政负责人和乡镇党委书记100多人次到现场观摩助阵。二是财力保障。市财政拨付300万元专项经费。各区县市也层层投入工作经费,保障活动需要。三是强化执行。定期进行工作调度。同时,市委成立专门的督查组,分赴各区县市,对大赛的组织实施情况进行了2次实地督察和通报。

  第三是三级联动,精心组织。市县层层召开“百团大赛”工作会议,对活动进行具体部署和安排。组织专门力量深入到各乡镇对文艺队伍摸底调查,进行参赛资格审查和报名工作。仅仅一个月时间,全市就有970个具备资质的民间文艺团体报名参赛,“百团大赛”由此演变成“千团大赛”。比赛分为初赛、复赛、决赛和汇报演出4个阶段。每个团节目演出时间40分钟,仅决赛就有34场。时间跨度长达6个月。2012年3月,活动从乡村一级开始启动,由乡到县,由县到市,自下而上,层层比赛,形成三级联动,城乡互动。一时间,从“湖南屋脊”的大山深处到洞庭湖畔的鱼米之乡,从澧阳平原的葡萄王国到沅水之滨的工业重镇,呈现出“沅澧两岸歌潮涌、桃花源里舞蹁跹”的火热场景。

  5月20日,乡镇级初赛结束。经过初选,共有300多个团队获得复赛资格。

  5月28日,县级复赛启动,最终赛出100个团队参与市级决赛。随后召开的“百团大赛”百团团长会采取现场抽签的方式确定了决赛演出场次、顺序,明确了比赛规则。

  最吸引眼球和最激动人心的莫过于“百团大赛”决赛。7月1日,群众期待已久的“百团大赛”决赛从开赛,到8月12日结束,历时40多天连续举办34场。其时正值盛夏时节,尽管酷暑难耐,但观众场场爆满,现场气氛空前热烈。

  第四是以人为本,开门办赛。“百团大赛”在活动设计上充分体现群众性,参赛对象涵盖全市所有民间文艺团体,演员全部是本土农民。另外,只要热爱文艺、乐于表演,不论年龄,不论性别,不论职业,都可以组团报名参赛。同时,为方便广大群众参与,活动地点普遍选择安排在城镇广场、社区露天场所举办。活动评奖打破专家权威垄断,每场比赛都聘请大众评委,给群众话语权,全民参与互动。

  在这场大赛中,基层文化工作者找到了“用武之地”。市县文化部门业务干部对民间文艺团体进行业务培训辅导1000多场次,培训演职人员4万多人次,其中文艺骨干5000多人。宣传文化部门还在全市的9个专业院团,抽出骨干下到民间团体进行辅导。鼎城区草坪镇、海燕歌舞团还主动与湖南文理学院音乐学院签订结对帮扶协议,以提升演艺水平。正是这些培训辅导,让这些民间的“草台班子”在一层层的选拔、一次次的排练中,有了脱胎换骨的变化。民间艺人们的创作热情也随之高涨。据统计,各参赛团体根据本地的新人、新事、新风尚,新编创节目达2000多个,极大地丰富了本土节目库。

  “百团大赛”最大的亮点就是所有参赛节目都是老百姓自编自导自演的。当地群众总结说,百姓演员,用百姓的话,演百姓自己的事,演给百姓自己看,这样的节目才看得过瘾啊!

  群众上台演,台下群众看。参赛团体是清一色的群众自办文艺团体,演员是清一色的农民,都是文艺爱好者,一个团体多的有30-40人,少的也有十来人,有的一家几口参与,形成夫妻登台、父子配戏或婆媳同唱的热闹场面。他们时而登台献艺,时而台下喝彩,忙得不亦乐乎。节目演的也是群众。木匠改行创办皇家艺术团的黄建平团长,坚持不照搬、模仿别人的节目,总是自己收集整理一些本乡本土的素材,编成一些地方特色的小品、三句半、大鼓、渔鼓等老百姓喜爱的节目。“节目素材都来自身边的人和事,实现本土创作、编排和表演,以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表演群众爱看的文艺节目。”小品《选乡长》,讲述的是两个基层干部竞选副乡长的故事。两人中一个常走基层,和老百姓打成一片,群众熟悉,下乡时狗不咬;还有一个长驻机关,老百姓不认识,一下乡狗就汪汪叫。节目诙谐风趣,深受群众欢迎。类似这样的节目还有很多。一个个节目散发出浓浓的乡土味道,乡土文艺人才在这场文化盛宴中挑大梁、唱主角,表演者也多是地道的“乡里人”。

  小演艺大效益

  “百团大赛”前后历时6个月,参赛团体970个,参演群众4万多人,演出600多场,观众160多万人次,以小演艺凸显了社会大效益。其参演人员之多、覆盖范围之广、持续时间之长、群众积极性之高前所未有。

  “百团大赛”能产生如此大的社会效益,一方面是常德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另一方面得益于文化体制改革。近年来,常德市先后出台了《文化强市战略实施纲要(2010-2015年)》、《关于加快文化产业发展的若干意见》和《关于加快建设文化强市的意见》等文件,出台了一系列加快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发展的重大举措和优惠政策,大力扶持民间文艺团体,支持社会资本参与文化建设,兴办文艺团体,鼓励民营企业进入文化领域,鼓励民间艺术能人办团组队。自2010年起,常德市财政每年安排文化产业引导资金1500万元。这些举措有力地促进了民间演艺业发展。

  “百团大赛”活动有效激活了基层文化资源。乡土文化能人找到了“用武之地”,带动民间演艺团体逐步走上规模化、集约化发展的路子;优秀剧团、优秀演艺人才和一大批深受观众喜爱的精品力作得以展现;濒临绝迹的民间绝活,重新焕发光彩;优秀民间文艺团体和民间文艺人才,被纳入了宣传文化部门扶持培养规划;趋于闲置的基层文化阵地日趋火爆,乡镇综合文化站、文化广场、农家书屋、文体活动中心等基层文化设施利用率明显提高,同时还有力地促进了市、县、乡、村四级公共文化设施网络的建设和完善,文化资源不断向农村、社区基层倾斜。

  “百团大赛”成为规范民间演艺市场秩序的好契机。常德市宣传文化部门建立了文艺团体、乡土文化能人和优秀剧(节)目数据库,督导1700多个团体到文化行政主管部门免费办理了营业性演出许可证,一举解决了底子不清、不好管理、节目庸俗的问题。市县宣传文化部门还通过引导成立演艺联盟、演艺集团、民间艺术联合会等行业协会组织等措施,从多个层面强化了民间文艺团体的自我管理、自我约束、自我监督,使长期游离于政府管理之外的民间团体、民间艺人紧密地团结在党委政府周围,成为服务党委政府中心工作的重要载体和平台。

  “百团大赛”成为党委政府开展群众工作的好助手。大赛规定,每个团必须有40分钟弘扬主旋律的节目演出,若有法治文化、廉洁文化、善德文化等方面内容的,另外给予加分奖励。大赛表演的3000多个节目中,表现孝德、法治、廉政和宣传党委政府方针政策的优秀原创作品达1700多个,占到了节目总数的57%以上。在“百团大赛”中,正确的价值导向贯穿始终,成为弘扬主旋律的重要载体,成为党委政府联系群众的桥梁纽带,群众在观看演出的同时深受启发和教育。民间文艺团体成为了推动党委、政府中心工作的一支重要力量。“百团大赛”前后,在全市农村社区,人们普遍感到文明守法的多了,打架扯皮的少了;吹拉弹唱的多了,抹牌赌博的少了;移风易俗的多了,封建迷信的少了。市民群众的素质在潜移默化中得到提升。在2012年全国城市公共文明指数测评中,常德市取得了好成绩,全国文明城市创建成果进一步巩固。

  “百团大赛”刚刚结束,市民群众通过电话、网络留言或是直接写信给市委领导,要求市委市政府要把“百团大赛”继续办下去。“百团大赛”是终点还是起点?时任湖南省委书记周强批示:“常德‘百团大赛’成效明显,社会反响热烈,深受群众欢迎,其做法和经验值得认真总结和推广,请常德市将此项活动坚持不懈地开展下去。”湖南省委常委、省委宣传部部长许又声指出:“百团大赛”有四个好:一是策划好;二是组织好;三是效果好;四是宣传好。2012年12月4日,2012年度常德市第27次市委常委会在全面总结和评估了“百团大赛”的经验和成果的基础上,积极回应了群众的期待,专题研究“百团大赛”,作出了建立“百团大赛”活动长效机制、每年举办一届“百团大赛”的决定。由此,“百团大赛”成为常德市演艺惠民的常规平台。

  启示与思考

  1.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和提升服务效能,重在制度创新。文化是最需要创新的领域。实现文化建设更大发展、更大影响和更大作为,必须坚持制度创新,加强公共文化服务顶层设计。只有充分发挥政府的主导力、推动力,通过制度创新,搭建平台,共建共享,把文化资源统筹起来,采取集约化、一体化运作,才能实现公共文化服务能力和水平的跨越式提升。

  2.创新群众文化工作,必须立足本地文化资源。民间文化资源是群众文化的源头活水,是文化发展的根基。常德市在搭建“百团大赛”活动平台的过程中,立足本地文化资源特色,深度挖掘本地“草根文化”,培植本地“草根剧团”,扶持本地“草根文化能人”,并通过对地方传统文化艺术的大挖掘、大梳理、大展示,促进资源变作品、作品变品牌,使散落在民间的文化遗产项目融入时代元素,焕发出新的生命力,提高了群众的参与度,增强了当地文化的影响力和辐射力。群众文化立足本地文化资源,利用本地民间文艺形式开展活动,最易为群众所接受,最能吸引群众参与,最能受到群众的欢迎。

  3.激发文化发展活力,人民群众是主体。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也是先进文化的创造者。常德市“百团大赛”的显著特点是它的群众性,坚持群众自编、自导、自演、自评,团队由群众自己组织,观众就是演员,演员就是群众。广大人民群众通过亲身参与,才艺得到展示,心理得到满足,因而参与文化创造的积极性空前高涨。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要坚持政府的引导扶持,更要让群众回归文化建设主体地位,走“群众文化群众办”的路子,文化发展才有动力和活力。

  4.宣传教育虚功实做,关键在于创新形式。文艺宣传的根本目的是教育人、提升人,要达到这个目的,靠理论灌输收效小,靠空洞说教不管用,关键在于创新形式,把深奥的道理、抽象的理论用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形象地表达出来,让群众乐于接受、主动参与。推进先进文化建设,要更加注重创新文化传播形式,更多采用干部群众学得进、听得懂、记得住的好形式、好载体,实现文化建设内容与形式的良好结合。

(来源:常德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