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适老专区>专题报道>详细内容

百年育人换来春色如许

来源:德山开发区 2014-06-24 10:55 字体:【

  百年育人换来春色如许
  ——走进百年名校常德市第二中学
  悠悠沅水亘古奔流不息,伟大的母亲河行至德山,便融入烟波浩渺的洞庭湖。
  德山,是一方文化积淀深厚的热土,常德市二中就坐落于象征着文脉昌盛的孤峰塔下。历经岁月的沧桑,这所百年名校的前世似乎已湮没在尘封的史册之中。风景秀美的校园内,一棵棵直指苍穹的古樟,见证着百年文脉的薪火相传。
  斯文在兹  为时养器
  德山近代以来就是湘西北地区人文鼎盛之地,尤其是1840年鸦片战争之后,常德的先贤们大兴教育事业,培养了众多经世济时之才。
  追溯常德市二中的历史,我们最不应该忘记的一个人的名字——杨彝珍。近代最早出现在德山的学校是移芝讲社,创办者便是鼎城区唐家铺的乡贤杨彝珍(号移芝)。他于道光三十年(1850)中进士,官至清廷翰林院庶吉士和兵部主事,因剿太平军不力而告老回乡,捐田400余亩,在德山孤峰岭创办移芝讲社,希望能培养振兴国家、改良吏治的有用之材。
  清光绪十三年(1887),由武陵县县令李宗莲主持,在杨彝珍等人的积极支持下,选址于乾明寺的青莲庵遗址,动工修建德山书院,于次年(1888)冬竣工,书院首聘余蓉初先生为山长(院长)。当时著名的湖南学政(督学)曹鸿勋题写了“德山书院”匾额,书院大门挂有“高山仰止,斯文在兹”的金字楹联。作为书院创建主持人,县令李宗莲当时为书院的讲堂题写一副对联:
  读书居善德名山,愿士贵通经学先明理;
  此地是青莲讲舍,看峰头文笔天外奎光。
  此联体现的是儒家传统的“经世致用”的教育思想,告诫学子要树立成才成名的远大理想。德山书院为适应近代形势发展的需要,明确以“为时养器”为校训,贯彻“爱国勤学”的传统,提倡知行合一,因材施教。
  光绪二十八年(1903),德山书院根据清政府改书院为学堂的规定,更名为武陵县学堂。短短15年间,德山书院在风雨飘摇的时局之下,培养了一大批人才。他们当中有康梁变法中的重要人物赵必振、蔡钟浩等人;有孙黄革命的干将刘复基、杨熙绩等人;还有三位民国时期的法学名家,他们分别为调查军阀孙殿英东陵盗宝案的谭肖崖,“三一八”惨案之后传拘段祺瑞的戴修瓒,审判大间谍川岛芳子的吴盛涵。这一大批有着传奇色彩的先辈们,在常德市二中的校史上灿若明星。
  更名为武陵县学堂之后,最初创立的德山书院又几易其名,并且同江北城区的学校联为一体。宣统元年(1909年),学校整体搬迁到城西朗江书院旧址(今常德市育英小学)。这一现象一方面反映了近代社会形势的急剧变化,一方面也体现了地方政府和先贤们在力图形成地方教育独特格局方面的不断探索。此间,从德山和常德城区学校走出的众多人才,依然秉承常德古已有之的人文精神,在中华民族的近现代史上写下光辉的篇章。
  品格培养  德育为先
  穿越百年时光隧道,我们走进现今的常德市二中校园。2014年6月13日,来自美国的杨菁荪教授在高二学生雷明洁的搀扶下,漫步在“求索馆”的前坪。91岁高龄的杨教授此次回国,是带着对母校的深深眷恋之情,为“杨菁荪班”的优秀学子们颁发奖学金。当他得知雷明洁希望高中毕业后去美国的大学学习心理学,老人欣慰地鼓励她:“你有这样志向很好,我会尽可能的为你提供帮助。”
  杨菁荪教授在母校学习的时间不长,但是学校在战火纷飞的年代给予他人格和品德上的培养,让老人铭记一生。“无论面对任何逆境,我们都要自强不息,承担应有的社会责任。”杨菁荪早年为美国空军飞虎队担任翻译,去美国后通过不懈努力,在多所大学任教,如今已是桃李满天下。
  现今的常德市二中,依然秉承着“为时养器”的校训,把对学生的优秀品德的培养置于首位,构建了“两心三精神”(“两心”即“责任心、同情心”、“三精神”即“坚毅精神、合作精神、创新精神”)的培养目标。
  二中每年都为学生举办以“责任”为主题的十八岁成人礼,举办“五四”纪念晚会、出纪念五四专刊,组织学生前往毛泽东、刘少奇、林伯渠等伟人的故居,追寻革命先烈足迹,培养学生的爱国热情和担当精神;西方哲学家叔本华指出,人类极其有限的道德基于同情感,他认为道德的真实基础是源自正义和博爱的天生的同情心。二中长期以来引导学生关爱弱势群体,每个周末都有一个班的学生来到德山镇的“五一敬老院”和“永丰敬老院”,为孤寡老人打扫卫生,表演文艺节目。学生当中家庭困难的,同学们热心组织义卖和捐款,在同学心中播下同情与关爱的种子。
  苏轼曾言:“古之成大业者,不惟有超世之才,亦必有坚韧不拔之志。”二中每年组织高二学生参加行程20公里的“励志远足”活动,新生军训保留10公里行军项目,在校运动会中保留男子5000米,女子3000米的长跑项目,学校每年还组织冬季越野跑,学生的坚毅精神得到增强;为了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学校大部分班级都是以四人或六人的“学习互助组”为基础,成员在性别、性格、学习成绩等方面具有差异,使得成员在合作过程中能够优势互补、互相学习、互相帮助。教师对学生学业成绩评价时,不再重点关注学生个体,而是评价小组。学校还经常组织拔河、集体广播操等体育比赛,以此增强团队协作精神;二中历来注重对学生的创新精神的培养,并通过开展各类科技活动增强学生的创新能力。
  崇尚个性  开发潜能
  当今世界,科学技术突飞猛进,国际专业化分工越来越细,这就需要多层次多方面的人才。现代教育不只是单纯的传递科学文化知识,更要实现人的持续性发展奠定基础,适应全面推进素质的需要。“发展个性,开发潜能”的教育目标已逐步成为共识。“个性教育重于共性教育”,这是时代对教育提出的新要求。
  如何培养学生的个性,常德市二中的做法是让他们参与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在活动中发现个性、彰显个性。多年来,学校坚持举办以“纪念革命先烈,弘扬民族精神”为主题的清明节纪念活动。以“发扬五四精神,心系社会责任”为主题的青年节体验活动。以“爱我祖国,振兴中华”为主题的国庆节庆祝活动。并在春、夏、秋、冬四个季节分别举办读书节、艺术节、体育节、科技节。
  常德市二中极具特色的学生社团,已成为学校第一课堂的延伸,成为培养个性化人才的重要平台。近年来,学校团委推进了一批社团的培育和发展,学校现有学生社团22个,成员700多人,已成为学校一个有较大影响力群体,一股充满生机与活力的新生力量。围棋社中小棋迷的专注博弈,英语社成员的影评写作与圣诞联欢,导游社成员在来宾来访时落落大方的讲解,舞蹈社成员在演出活动中的曼妙舞姿……这些都成为二中校园内一道道美丽的风景。
  “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让我们有机会去培养各自的兴趣爱好,我们今后的发展也必将会更加多元化、个性化。”高二年级的张小荷非常喜欢诗歌艺术,在她的倡议之下,有着共同爱好的20多名同学于去年组建了“青莲诗社”,看着一首首诗歌在媒体上发表,社员们都很有成就感。“青莲诗社”还参加了在清华大学附中举办的第二届全国青少年诗会。张小荷兴奋的告诉记者,诗社的第一期诗刊即将面世。读着学生们写下的一首首小诗,说不定他们当中今后就会出几个诗人呢。
  常德市二中是我市唯一具有招收留学生资格的中学,目前有6名韩国留学生在二中学习,来自济洲岛的朴训民便是其中一位。“来中国之前,我对这所学校并不了解。现在,我已经很喜欢这里了。”朴训民用比较熟练的中文告诉记者,学校为他们开设了书法、太极拳、茶道等代表中国文化的兴趣培养课程,这些韩国学生深深的爱上了中国文化,这也将对他们的人生产生极为重要的影响。
  2013年,常德市二中成为我市唯一一所开设“珍珠班”的学校,一批品学兼优,但是家境贫寒的学子并未因为贫穷而自卑、自弃,他们像一颗颗珍珠散发出夺目的光彩。
  纵观二中的百年校史,各类英才层出不穷,他们都能适应时代所需,在不同的领域大放异彩,这正是学校因材施教,充分引导学生个性发展而结出的累累硕果。
  教育家加里宁曾经说过,“教师的世界观,他的品行、生活,他对每一现象的态度,都这样或那样的影响着学生。”常德市二中就有这样一大批恪守师德,教学经验丰富的教师。他们安贫乐道,以校为家,全身心的投入到教育教学当中。特级教师段家次每天从家里出门之后,大部分时间都在课堂和办公室,担任班主任的他即使下班之后,也会在办公室呆上一段时间,为前来请教的学生答疑解惑。
  二中这支“高尚、大气、崇尚学术”的高素质教学队伍,仅仅2013年就在省级以上刊物发表论文18篇、论文获省级以上奖励21篇,制作课件获得省级以上奖励118人次,辅导学生参加各类竞赛获得市级以上奖励88人次。
  志存高远  不断创新
  据《中国近代数学教育史稿》记载,光绪二十三年(1897),“原以经史、词章、时艺课士的湖南常德德山书院改课算学,并定出学算生童课章。”德山书院教授学生算术课,此举不仅开启湖南教育史上开设西学课程之先河,甚至成为上海等地学校的榜样。由此可见,常德市二中历来在教学上就并非墨守成规,而是不断创新,以开阔的视野和胸襟培养人才。
  如今的二中依然秉承创新意识,并把科技创新教育作为推进学校素质教育的重要突破口,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学校的科技活动课程,以国家课程、地方课程为主,辅以校本课程为拓展性课程,每周星期三、星期四的第8节课为科技活动时间,学生可以进行自主性的科技活动,科技活动室、各学科实验室、图书室、电脑室等都全部向学生开放,相关教师进行指导与服务。
  培养创新人才重在实践,为此学校建立了科技活动实习基地,使科教活动与生产生活实际相结合。学校经常组织学生来到恒安纸业、金健药业、洞庭水殖等活动基地,让学生开阔视野,增长知识,找到了身边的研究课题。学校还成立了科技活动中心,每年举办全校性的科技节。科技节既让学生充分展示了自己的才能,又激发了他们的探究欲,引导学生走向成功。这些年来,二中的学生科技作品在各级各类竞赛中频频获奖,如,2006年,学生作品《洗气式室内空气净化器》获第六届全国青少年科技创新教育作品展评一等奖;2007年,《对燃烧条件实验的改进》获第七届全国青少年科技创新教育作品展评二等奖;2008年7月,在第八届全国青少年机器人大赛中,学校初中、高中组分别获得FLL机器人工程挑战赛金奖、铜奖,他们还代表中国队到美国参加了世界青少年机器人大赛,并获得“最佳创意奖”;2013年,学生作品“水火也能相容”参加第四届“熊博士”全国青少年科学影像节,并荣获一等奖……
  常德市二中历来就不主张为了一味的追求升学率,让学生的青春年华伴随着枯燥无味的“苦读”而度过,而是把学生当成一棵棵充满生机的小树苗去用心呵护、细心栽培,让他们在阳光雨露下肆意生长。学生们在自由、宽松的环境下成长,他们的人格得以健全,心智得以发展,学习成绩也就自然而然的得到提升。近些年来,二中的教育教学质量连年攀升。去年高考一、二本上线率达到67.5%,600分以上的学生9人;高二年级学业水平考试一次性合格率达96.42%,超过全省省级示范性中学平均水平;中考年级学科平均分、及格率较往年均有显著进步。
  近几年,常德市二中以骄人的办学业绩,被授予“教育部课改实验学校”、“教育部特色高中建设项目学校”、“中国少年科学院科普基地”、“中国科协青少年创新人才培养项目实验学校”、“湖南省示范性普通高级中学”等荣誉称号。在校长朱年生眼中看来,这些荣誉的确来之不易,而他思考得更多的是二中今后的发展。朱年生坦言,二中在地缘、生源、政策、硬件上并没有明显的优势,但是,学校有着百年来一脉相承的文化底蕴,这是二中人最值得骄傲和最应当发扬的“传家宝”。二中仍将恪守百余年来“为时养器”的校训,坚持“培养具有高度社会责任感的时代新人”的办学理念,把常德市二中打造成为“美丽二中”、“幸福二中”、“个性二中”、“活力二中”。
  “德山苍苍,德流汤汤”,孤峰岭下的滔滔沅江不舍昼夜向东而去。百余年来,在常德市二中汇聚而成的这条文化长河,承载着先贤们的期望,承载着学子们的梦想,不断流向远方、远方……

    (来源:常德日报)

    (作者:文 斌 王守辉)

 

 

×

用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