善卷文化的成因
“善卷文化”这个称名,近几年来正影响渐大地回响在德山的山岳和常德的上空,并为越来越多的常德人所听闻。那么,什么叫做善卷文化呢?所谓“善卷文化”,就是以德山(也即上古枉山)古贤善卷“道”的修养和“德”的操行为基本内涵的一种思想体系,古今一切传述、颂扬和研究善卷的文字都是其文化的外延;历代所有纪念、彰显善卷的人文建筑及地貌名称则是其文化的立体的外延。在中国历史的天空,善卷文化曾象一颗璀灿的明珠光芒四射,今天,当我们的时代正着手重铸道德意识的时候,弘扬和光大善卷文化包括它的文化成因与历史影响,并使之成为一种感召天下的文化旅游资源,具有着十分重大的意义和汲古泽今的作用。
那么,善卷文化又怎样形成的呢?
要阐明这个问题,首先得澄清一个已被今人的认识严重扭曲了重要概念——那就是“道”。所谓“道”,道家认为是构成宇宙万物的最初本原;哲学家认为是宇宙万物发生、发展、运动、变化的总规律;而道教则认为它是一种法力和神通。正确的认识,应该是建立在哲学意义上的“道”,它是华夏先哲对于直接影响早期人类生存、生产和生息、生活的天文、地理、气象、物候等自然现象,经过了一代又一代无数万次的观察总结所思悟出来的自然变化规律和宇宙基本法则。它原本属于自然科学的范畴,但它所蕴含的“道”理和哲学意义却能广泛地适用于社会科学的各个领域,因而,从它一诞生开始,就倍受想要“以道治天下”的明君们所尊崇。故三代之际的“得道”之士特别为帝王们敬仰倚重,甚至于禅之以位。
“道”理既明,善卷文化中的“道”也就有了实质的内涵和高卓的意义。善卷出生在尧时常德的枉渚。这枉渚因“枉水”而得名;枉水因“枉山”得名;而枉山则是因“尧时枉先生避荣之所”(嘉庆《常德府志》引《沙门文会碑》)故名。看来,这位枉先生也必是“明道”帝仰之辈而效许由之遁世。但天下万水千山,枉先生为什么会独爱此山呢?原来,这里不仅“俗尚淡薄淳朴,知节义,少宦情”,民风优良;而且地貌形胜特点颇具“道”之风骨。但见,孤峰耸矗,断崖峥嵘;飞瀑映日,紫气盈空;三面环水,超然尘外;且林茂壑深,苍岚含黛;谷幽湖静,桂馥兰芳;更有百围之樟,尺围之篁;野鹤闲云,悠然其间,一派雄峻高逸、灵秀空濛的氛围,顿使枉先生在寻觅隐居地的这一站,陶而醉之,仰而止之。所谓钟灵之地,必出奇材,善卷便是在这样的境域里成长起来的,因而从小就天资聪颖,秉性恬淡;好学善思,慧具“道根”。
再说,枉先生归隐于此后必定有其重大的奉献,人们才会用“枉山”之名来纪念地,用“先生”之名来感戴他。“先生”,即有学问的人和老师之谓。由此可知,枉先生必是将自己平生所学习的天(文)地(理)气(象)数(学)和“道”之概要,播撒在了这钟灵毓秀的地方,而善卷便是他的“得道”高足。
善卷得道后,一反其师和前贤先哲只知尊崇自然之道而不运用自然之道辅佐明君的消极出世,当尧尊其为师时,他能以天下为重而教之以治国之道,安民之德;但当舜禅其位时,他又能以天下为轻而遁耕于深山之野,隐钓于僻谷之溪。可谓既有出世脱俗的“道心”,又有济世泽民的“德行”。而这,便是善卷成为中国历史上唯一一个能与尧舜齐名的道德人物和璀灿四射耀千古的亮点之所在。
综上所述,枉山枉水的峻逸灵秀之气和武陵人的淡泊淳朴之风,还有枉先生的天、地、气、数之学;便是善卷文化的思想底蕴和道德成因。但善卷的思想道德真正上升到文化的高度,则是为历代尤其是宋代的政治形势需要而高举起来的。为了感化“党争”和在党争中失利遭贬的人不再图谋,宋徽宗力倡要“常怀善卷之德”,而朱熹则大声疾呼“先生之道不可一日泯也,兴者其常也”!由是,善卷文化体系便以“先生之道”的形式被奠定下来。
(作者:朱长顺)
(编辑:刘巾英)
账号+密码登录
还没有账号?
立即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