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家渡的来历
在美丽清澈的沅江边,在有德之山德山的脚下,有一座有着四百多年历史的小镇——苏家渡,至今都还留存着许多四五十年代的历史痕迹,还在告诉人们她过去的美丽与繁华,这不得不让我们去追寻她的踪迹,她的历史。
根据郑氏族谱记载:明朝永乐年间,江西吉水县有位叫郑恒昌(1339-1419)的人,官至明朝指挥史,夫人谢氏,生有四个儿子,他的两个有志气的儿子郑志贤、郑志龙不愿为官,便邀族人乡邻结伴南行,来常德经商,后相继到德山以东的脚下一荒滩开荒种田,捕鱼为业,大兴菜园,栽种萝卜、白菜,远近很有名气。由于土地肥沃,年年收成都很好,郑氏一族人丁发展也非常兴旺。来此开荒捕鱼的人也越来越多。在那物物交换的年代,人一多也就慢慢地形成了市场码头,开始人们都称郑家坪,对河常德府、德山街,远的汉寿、安化、沅陵的人也都从水路、陆路来此处交易木材、木炭、农副产品、日常用品等,至今还有“柴火巷”的痕迹,此处便成了一个水陆交通的码头。
又据《清光绪德山志补》记载:康熙丁末(1667)年间巡道邓廷罗因渡口翻船沉没,淹死了十多人,便在此修筑弘仁庵,镇住水神操度亡灵,警示后人。康熙乙末(1715)年,一苏姓江西人捐资造大船两艘,分别取名“豫章义渡”和“琴溪义渡”并在渡口建有渡亭(码头,供等船人休息之所),免费渡人过河,船夫由乾明寺的僧人负责,如有船夫愿帮助驾船,食宿可在乾明寺。当时人们称之为义渡,后为了纪念苏氏,人们便把这义渡渡口称之为苏家渡。
另据《清嘉庆·常德府志》记载:嘉庆十七(1812)年,当地一位官员呈请府县,募捐雇人,造大船六艘,大置产业(茶馆、旅社等,河堤边还有吊脚楼),从此苏家渡便更加繁荣,形成了街市。
(作者:贵体健)
(编辑:刘 杰)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账号+密码登录
还没有账号?
立即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