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熹盛赞善卷
南宋大理学家朱熹曾来常德,并游览德山,对善卷先生推崇备至。
朱熹(1130—1200),南宋哲学家、教育家。字元晦,一字仲晦,号晦庵,别称紫阳,徽州婺源(今属江西)人,侨寓建阳(今属福建)。绍兴十八年进士。任泉州同安县主簿。淳熙时,知南康军,改提举浙东公事。历知漳州、秘阁修撰等职。主张抗金,并强调准备。被韩侘胄派目为“伪学”。
朱熹是一个知识渊博的学者,他广注典籍,对经学、文学、史学、乐律以至自然科学有不同程度的贡献。在哲学上发展了二程(程颢、程颐)关于理气关系的学说,集理学之大成,建立完整的客观唯心主义的理学体系,哲学界称“程朱学派”。朱熹认为理和气不能相离、“天下未有无理之气,亦未有无气之理”。但又断言:“理在先,气在后”;“有是理便有是气,但理是气本”。强调“天理”和“人欲”的对立,要求人们放弃私欲,服从“天理”。
朱熹又是南宋著名的教育家,他从事教育五十余年,认为“办学之道,莫先于穷理;穷理之要,必在于读书;读书之法,莫贵于循序而致精;而致精之本,则又在于居敬而持志。”
朱熹对自然科学亦有涉猎。他吸收当时科学成果,提出对自然界变化的某些见解,如关于阴阳二气的宇宙演化说、从高山上残留的螺蚌壳论证地质变迁(原为海洋)说等。
朱熹的博览和精密分析的学风对后世学者很有影响。著作有《四书章句集注》、《周易本义》、《诗集传》、《楚辞集注》,及后人编纂的《晦庵先生朱文公文集》和《朱子语类》等多种。
据常德方志记载,朱熹在乾道(1165—1173)年间曾到常德讲学,并在友人的陪同下,游历德山,听到善卷先生的事迹,甚为感动,对友人说:“先生之道不可一日无。苟得之以致君,可使是君为尧舜之君,得之以泽民,可使是民为尧舜之民。”还在常德府学内题写了八块孔子《易系辞》书刻碑。此事记载于《嘉靖常德府志卷三·地理志·古迹》:“宋乾道间,文公(朱熹)书孔子《易系辞》说卦三节,凡八碑,在府学明伧堂东壁,依堂壁逆行。正统三年戊午(1438)历年二百五年,旧刻漫灭,知府周鼎重刻。”朱熹的八块书刻碑,旧刻不复存在,历经宋、元直至明朝正统三年,过了600年,由常德知府周鼎按原手迹重刻。这一常德著名古迹惜今无存,大约毁于明末清初战乱。
账号+密码登录
还没有账号?
立即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