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字号的风采—— 常德经开区五年发展回眸
蜿蜒曲折的母亲河沅江在巍巍孤峰塔下舒缓了脚步,在即将注入浩瀚的洞庭湖之前,她注视着这片亘古以来深情养育的热土。在这片土地上,善卷先生曾经教化百姓,屈原曾沿江沉吟,李白、刘禹锡等文豪曾经写下脍炙人口的诗篇……
规划中的绿地新都会
德山,历来就是人文鼎盛之地,这里也曾经码头林立、商贾云集。上世纪60年代国家“三线建设”时期,一大批老牌国有企业撑起常德工业的一片天,它们为常德经济的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通过一代又一代建设者们的辛勤耕耘,德山焕发出无穷的生机与活力。2010年6月,国务院正式批复德山经济开发区升级为国家级开发区,定名为常德经济技术开发区,这标志着常德新型工业化建设进入了新阶段。进入“十二五”,常德经开区也跨入了迅速发展的快车道。
项目建设领跑全市
“十二五”期间,市委、市政府提出“新常德新创业”的宏伟战略目标,作为全市工业建设的领跑者,常德经开区工委、管委按照市委、市政府的部署,确定了工作总体思路:紧紧围绕“推进二次创业、建设千亿园区”主题,明确一个定位,坚持两个同步,争取三个率先,建设成为四区。一个定位是发展定位,就是建设以现代工业文明为特征的现代化新城区;两个同步是发展要求,就是现代工业与现代城市同步建设、经济与社会同步发展;三个率先是发展目标,就是争取在全市率先突破园区攻坚战役,率先实现“1115”工程企业发展目标,率先提升经济总量、运行质量、人均均量;建设成为四区是发展路径,就是把常德经开区建设成为新型工业化的示范区、改革创新的试验区、新型城镇化的样板区、城乡统筹的先行区。2014年,市委一号文件《关于支持常德经济技术开发区推进二次创业建设千亿园区的若干意见》出台,从管理体制、运行机制、政策支持、环境优化等方面给予经开区极大支持。“一号文件”为经开区的新一轮发展安装了新引擎,添加了助推剂,常德经开区的发展迎来前所未有的良好局面。
常德经开区在过去的五年牢牢抓住了发展机遇,全区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一定成就,区域经济稳步快速增长,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4%,工业总产值年均增长16%,财政收入年均增长18.1%。2015年,全区完成技工贸总收入548亿元,地区生产总值92.6亿元,规模工业产值292亿元,固定资产投资140.5亿元,财政总收入突破14亿元,融资到位41亿元。当年新签约供地项目17个,合同总金额100.6亿元,其中亿元以上项目11个。全年建设产业项目23个,计划投资202.8亿元,建设标准化厂房32.9万平方米,出租率达到62%。其中,一些重大项目进展较快。华电常德电厂建成并网发电,其排放远远优于国家标准;汉能薄膜太阳能项目主体工程完工,今年9月可投产;金德镭射正在安装测试设备,即将投入生产;三创大楼已经建成,创业服务中心获批省级科技企业孵化器。特别是集中力量办大事,南区8000亩范围完成了750户的征地拆迁和土方平整,路网配套基本成形,具备重大项目落户条件。“十二五”末期,常德经开区企业转型升级初见成效。完成投资500万元以上的技术改造项目19个,累计投资达21.1亿元,涌现出一批转型升级、以科技创新寻求发展新空间的企业典型。恒安纸业通过五期技改,实现了生产到包装的全自动化,节约了成本;昊天汽车从机械配套转型研发生产直臂随车吊,市场保持稳定;三一重工增加风电叶片生产项目,发展势头看好;塞凡电气实现了从高低压开关柜到变压器的产品转型;嘉盛电陶成功研发出新产品,产销两旺。
短短的5年在历史的长河中微不足道,但是对于常德经开区来说却是收获满满的5年。目前,全区已有规模工业企业110家、亿元企业45家、高新技术企业24家、世界500强投资园区的企业3家。已基本形成装备制造、电子和新材料、林纸深加工、食品加工、纺织服装、生物医药等六大产业集群。为鼓励和吸引广大投资者前来常德经济技术开发区投资兴业,改善和加强对企业和项目的服务,开发区成立了专门的政务服务中心,对入区项目推行“一站式审批、一个窗口对外、一套班子专抓”的服务体系,努力把常德经济技术开发区建设成湘西北政策最优、机制最活、诚信最好、环境最美、回报最快的现代化工业新区。近些年来,市委、市政府在科学发展观的引领下,常德经开区园区建设突飞猛进,基础设施和承载能力日益成熟,成为吸引外来投资者的投资洼地,被授予“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基地园区”、“湖南省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园区”、“湖南省综合性高新技术产业基地”等称号。
脱胎换骨打造新城
常德经开区是我市的老工业基地,几年前,到过经开区的人对其城区面貌大多形成这样的印象:通过企业改制之后遗留下来的老旧居民区,坑坑洼洼而且并不宽阔的马路,小街小巷里众多的卫生死角,夜晚昏暗不明的路灯……除了新建的工业园区,难以让人把经开区和一座工业新城联系起来。如今,常德经开区的城市建设日新月异。从沅水二桥进入德山,远远望去便是鳞次栉比的高楼,功能齐备、环境优美的城市新区正逐步形成。
常德经开区紧紧围绕“建设以工业文明为特征的现代化新城区”的发展定位,按照“一轴一核、一环一带、东西两片”的城市构架,在155平方公里概念性总体规划和70平方公里道路专项规划的基础上,加大了控制性规划的编制力度,完成了东河片区控制性详细规划、石门桥集镇控制性详细规划等控规,编制了经开区东区和南区雨污水排水规划等等,这些成果为经开区未来的城市发展和产业布局产生积极的影响。
2013年7月,常德经开区按照市委、市政府的部署,全面启动“三改四化”。 桃善路是常德经开区主要城市道路,东起常德大道,西至枉水二桥,由于设计标准低、使用时间长、路面负载重,存在砼路面破损、管线布局不合理等问题,已与经开区城市发展不相适应,经过改造,桃善路焕然一新,路幅加宽至60米,增设BRT快速公交车道。经开区另外两条主干道德山北路和德山中路集中分布行政事业单位、企业和居民小区,改造之后不仅大大增加道路通行能力,也变得更加气派、美观。去年,经开区对区域内的常德大道进行改造,新建的长常高速德山收费站同时开放。新德山收费站由原来的“三进四出”7车道升级为“四进八出”12车道,大大提升了车辆通行能力,也极大的改观了常德南大门的形象。
“三改四化”进程中,常德经开区对德山中路、富昌路、樟桥路、桃林路等主次干道和众多居民小区的绿化进行升级改造。完成德山大道沿线主要建筑物装饰亮化,重点实施尊德天城、绿地世纪城、天香小筑等临街建筑群的外装饰亮化工程。如今,生活在经开区的人们随处可见葱郁的树木和艳丽的鲜花。夜幕降临,街道上流光溢彩,让人赏心悦目。
长期以来,常德经开区的城市面貌给人以“脏、乱、差”的印象,为改变这一现状,经开区不断提高城市管理水平,为市民营造洁净的生活环境。经开区实施网格化管理,健全区内的城市管理综合考评机制,加大执法力度,促使城市面貌明显改观。对路灯、井盖等市政设施巡查维护工作做到了无缝覆盖、快速处置,对各个社区申报的“三不”问题做到了反应迅速、解决及时。经开区积极探索城市管理市场化路子,通过国内公开招投标引进了两家专门从事渣土运输的企业,投资近3000万元集中购置智能环保运输车50台,并投资200多万元新建了一个集弃土、洗车和停车于一体的建筑垃圾消纳场,实现了区内渣土统一管理、规范运营、集中处置。去年,全区210万平方米的清扫保洁实行市场化作业。
近些年来,常德经开区的园区建设发展迅速,但是,城市配套功能还不完善。因此,经开区投资兴建一大批重点工程,为城市集聚人气,为招商引资创造良好的环境。目前,沅水二桥西片区的旧城改造已经启动,环境优美的姚湖公园已基本建成,城市防洪圈三合垸防洪堤主体工程已完工,千吨级码头即将投入运营。城市面貌的改善,无疑将为经开区“推进二次创业,建设千亿园区”的宏伟目标注入无穷的动力。
春风化雨惠及民生
“我们以前住的玻制巷进行棚户区改造,去年搬进了新家,居住条件比以前好多了。”几天前,记者在常德经开区“水滋澜”小区见到原常德玻璃厂职工杜学文时,他表示对棚改之后的居住条件比较满意。
在常德经开区,改制企业困难职工、棚户区改造居民和进城务工人员困难户是住房保障工作的重点。在确保低保低收入住房困难户的前提下,经开区以适当提高租金标准的方式,降低廉租住房人均收入和人均住房面积准入门槛。同时,将廉租住房的受理方式从原来的“集中受理”调整为“日常受理”,居民可在日常工作时间到户籍所在地社区提交申请材料,真正做到“随时申请、随时受理”。针对实物配租、货币补贴两种主要廉租住房保障方式的不同特点,按照“全面、分类、人性化”的原则,使低收入住房困难群体享受到更多实惠。常德经开区还借企业之力,在企业宿舍满足员工居住的前提下,将剩余房源调整为公租房,由区住保办在全区范围内统筹使用。“十二五”期间,经开区建设廉租房600套,公租房5420套。仅去年,就对晒谷岭、水电八局基地等12个棚户区实施改造,棚改户数2000余户。
安居之后还要乐业,在常德经开区,城镇失业人员和失地农民的就业问题,是解决民生问题的头等大事。为了帮助这些群众走出困境,经开区积极与辖区企业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以“4050”和“零就业”家庭为重点,为他们找到合适的工作岗位。经开区每年都开展城镇居民失业、就业情况的调查,对失地农民及返乡农民工转移就业情况进行及时掌握,开展“春风行动”,主办专场招聘会。同时,开展职业介绍,对来人力资源市场的求职者给予就业指导,每月收集企业的用工空岗信息,开展就业培训,平均每年全区新增城镇就业人员3000多人。
常德经开区工委、管委在发展经济的同时,不断加大教育投入,整体改善学校环境,全面提升办学水平。近几年来,全区累计投入1.8亿元用于学校建设,一栋栋拔地而起的新教学大楼造福于周边适龄学生。其中,投资1.1亿元的区级示范性中学崇德中学于2013年9月建成并招生。新建的石门桥中心小学于2014年9月投入使用。经开区还投入2000多万元改扩建的乾明路小学,投入800万元新建了一所公办幼儿园,投入1400万元重建龙潭庵小学。同时,经开区完善了各校的教育教学设施,按标准配备所有的功能室,大力推进学校信息化基础建设,实现全区学校“宽带网络校校通”、“优质资源班班通”、全体教师“网络学习空间人人通”,所有学校实现了数字资源的全覆盖。加大薄弱学校的投入,所有的农村寄宿制学校达到“三有”的要求。
随着常德经开区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经开区的群众在生活的方方面面享受着由此而带来的成果:医疗资源的合理配置,逐步缓解经开区群众看病难的问题。按照全市完美社区建设的相关要求,功能完备的社区服务已初步成型。经开区先后投入各类资金2000万元,推进5个美丽乡村建设,九龙庵村获得市级美丽乡村挂牌。投入2350万元,建设了3个自来水厂,解决了农村近5万人安全饮水问题……
“十二五”是常德经开区跻身于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的第一个五年,这五年,常德经开区在发展的进程中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去年底,市委书记王群在常德经开区领导干部会议上明确提出,“十三五”期间,常德经开区要全面实施“一三五”工程。“一”就是建设千亿园区;“三”就是财政收入达到30亿元,在目前的基础上翻一番;“五”就是五个走在全市前列: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发展走在全市前列,实现全面小康走在全市前列,新型工业化建设走在全市前列,新型城镇化建设走在全市前列,现代化建设走在全市前列。我们坚信,常德经开区的建设者不会辜负市委、市政府和全市人民的厚望,在未来的五年再创辉煌!
(来源:常德日报)
(作者:文 斌 罗 勇)
账号+密码登录
还没有账号?
立即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