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凡是一座美丽的花园——记德山街道陈俊峰、邹莉莉夫妇
在今年我市人口计生宣教科主办的“新常德·新人口”人口文化建设系列评选中,来自常德经开区德山街道罗家岗社区的陈俊峰、邹莉莉一家在众多评选家庭中脱颖而出,获得了“先进人口文化家庭”称号。他们没有慷慨激昂的创业故事,也没有舌战群儒的机智口才,但他们面对平凡生活的乐观和从容,却足以融化每一块心灵的坚冰。
刺刀变剪刀
百尺长卷现千年盛景
1990年,陈俊峰高中毕业,没有像其他同龄人一样,进入父辈的工厂上班,而是北上成为了首都某卫戍部队的一名战士,在各项比武大赛中也屡获佳绩,第一年就当上了班长。
“那时候我们负责保卫总政歌舞团所在的区域,那里有一些国内名家大师赠送的字画、艺术品,我没事儿时就喜欢去看看,觉得那些东西很吸引人,时常一看就忘记了时间。”陈俊峰认为,在北京服役的那三年,是对他帮助非常大的一段时间,一个镇上来的小伙子,第一次被艺术的魅力所感染。然而,他却没有和他喜爱的艺术品有太多缘分,93年底,因为种种原因,他复员回到了老家,做了工厂一个保卫科职工。后来厂子倒闭,又做过家电维修、在监控器材公司做过技术员。就在他认为自己一辈子要和这些电线、晶体管打交道时,当时尚属新奇的“纸雕”进入了他的视野,那些美轮美奂的作品,点燃了他深藏在心底对艺术创作的渴望。
初学纸雕时,陈俊峰吃尽了苦头。以前在部队时拿的是刺刀,讲求大开大合,所向披靡;当刺刀换成剪刀和雕刀时,陈俊峰颇有“张飞穿针,大眼瞪小眼”的无奈。但细致和平和的心态使他最终还是完成了对自我的挑战,在将近一年时间的学习过程中,跟他同时拜师的人很多选择了离去,但他却一步一个脚印,剪、雕、卷、捏、拼步步都做到细致入微,授课的台湾老师对他赞叹有加。逐渐成为骨干力量后,陈俊峰牵头和其他同事开始了艰难的“征程”,他要让中国纸雕震惊世人。两年后,全长近百尺、分为十多个部分的纸雕作品《清明上河图》在香港参加展出,千年盛景重现,观赏之人无不屏气凝神,一位来自义乌的商人甚至当场拿出30万要购买其中一部分。
“我觉得一辈子做好了一件事,就会很开心。那段时间最让我欣慰的就是听到观众的惊呼,然后告诉和我一起创作这些作品的同事们。”陈俊峰没有令人艳羡的工作,但他觉得有门手艺,而且还能娱乐生活,那便是很令人满足的。
药箱换音箱
治病救人也强身健体
陈俊峰的妻子邹莉莉在我们交谈时,一直在一旁的电脑上捣鼓着音乐软件,那是她最大的爱好,也是她现在的工作之一。
邹莉莉的父亲是上世纪50年代的归国华侨,和邹莉莉的母亲在新疆石河子支边时相识,邹莉莉13岁才从新疆回到了常德,后来在工厂当了一名厂医。跟那些经历过企业改制时代的大部分人一样,某一天开始,她也失去了曾经的“铁饭碗”。日后一段时间,她干过零工,开过诊所,直到他们的孩子出生时,她被检查出来了患有“三高”,不能再从事任何高强度体力工作。
随着孩子一天天长大,进入小学,觉得自己在家闲了太久的邹莉莉,骨子里那种音乐的细胞又开始躁动起来。童年13年在新疆的经历,那些能歌善舞的少数民族音乐和舞蹈,赋予了她远超常人的音乐敏感。这两年随着生活的逐渐富裕,闲暇时间增加,出来跳广场舞的中老年人越来越多了,邹莉莉对这种鼓点轻快、舞步易学的舞蹈形式也很有兴趣。从一开始学着跳、跟着跳,到后来经验丰富后自行创作,邹莉莉还自学成材,把作曲的工作搬到了电脑上,用专业软件进行制作,还把作品放到了网站上供大家下载。
“莉莉姐编舞编得非常好,很有特色,为我们社区的文娱活动增添了不少亮色!”一位社区的工作人员告诉我们,她也是邹莉莉的“粉丝”。
豁达与乐观
目标正脚步就不会歪
陈俊峰和邹莉莉夫妇,现在都属于下岗状态,生活并不宽裕,居住的房子还是上世纪60年代修建的职工宿舍,很是陈旧。但令人眼前一亮的是,80来个平米大的房子里,却挂了十来幅书画作品,有工笔画、书法条屏、扇面画,甚至还有一副新疆挂毯,基本都是陈俊峰在外工作时友人所赠。原本低矮阴沉的房子因为这些字画而生机盎然。
“人活着不能有太多抱怨,要多关注自身的收获。追求的东西如果偏了,就跟打枪没瞄准靶子一样,容易打歪,甚至出事。”陈俊峰告诉我们,这些年来虽然工作并不顺利,但他和妻子一直过得很快乐。笔者从社区工作人员那里了解到邹莉莉还有一对行动不便的父母,需要有人照顾,邹莉莉自己的身体也不算很好,旁人看来实在压力很大。但夫妻二人从未抱怨过生活的艰辛,而是默默地挑起重担,承担着为人父母,为人子女应该承担的责任。他们的豁达和乐观也深深地感染了他们的孩子,在家中的照片墙上,今年读三年级的陈洺毅所有照片都带着纯真的笑容。
一箪食,一瓢饮,我们原本需要的,可能并不如我们想要的一样多,多的只是攀比的心态和虚无的“面子”。陈俊峰、邹莉莉,来自德山罗家岗社区的两位普通下岗职工,他们的生活远比很多人更加快乐、更加充实,因为他们活得更明白。清贫不宜大肆鼓励,但富足也不应成为负担,平凡的生活是一座美丽的花园,有很多惊喜等我们去采撷。
(作者:吉 喆)
(来源:常德日报)
用户登录
还没有账号?
立即注册